观点 孟小峰教授:中国社会计算发展助力数字社会转型和重构发布时间: 2023-12-05 来源:智能计算领域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和重庆工商大学承办的

  BDSC2021共同主席、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小峰在开幕仪式上做了《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报告2021》发布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计算发展概况、国内外分析比较、中国发展优势和路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

  今天代表专委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报告》,发展报告在3月份洛阳战略研讨会的基础上,专门组织人员研究撰写,历经香山研讨会等多轮打磨,最终形成的。发展报告是专委会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树立了专委会新的组织活动典范,即建言献策,担当领域智库。

  《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报告2021》报告内容(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2021)

  《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现场参会者已经拿到了完整的报告,但目前这个报告还是一个内部讨论稿,仍然在逐渐完备的过程中,也希望我们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目前,交叉学科发展迎来了好的机遇,在2021年5月1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发表讲话,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计算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学科,快速地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阶段一指在互联网兴起背景下,运用计算方式包括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网络分析、词频统计、系统科学方法等,丰富解决传统社会(物理社会)问题,计算社会科学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主要特征是用计算手段解决传统单一社会问题。

  阶段二指在大数据与云计算发展背景下,呈现出物理社会和虚拟网络社会双社会形态,运用的主要方法有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社会地理分析、群智计算、系统科学、网络分析等。数据驱动社会计算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主要特征是用数据手段解决双社会涌现的新问题。

  阶段三指在万物互联促使数字社会形成的背景下,将形成物理社会、虚拟网络社会和数字社会三社会形态。这一阶段方法融合,智能化手段解决数字社会重构和转型的机理、机制、体制等诸多问题,与之对应将产生数据智能、空间计算等方法,智能化社会计算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将在可持续发展、韧性社会等方面产生重要成果,主要特征是智能化手段解决三社会尤其是数字社会的新问题。

  总结来看,社会转型贯穿了社会计算发展的整个历程,社会形态从单一物理社会向物理社会、虚拟网络社会和数字社会三形态发展,数字社会占比持续增加,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社会转型为社会计算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同时社会计算从面向单一社会到多社会形态,也为数字社会的转型和重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面向数字社会的社会计算中,数据、计算和社会三者开始相互作用,呈现多方法融合趋势,各种智能方法在海量数据的增强下,开始解决数字社会转型和重构过程涌现的问题。

  本报告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各国发展状况。我们选取美、德、英、日四个典型国家,就国家层面政策与战略支持、学者角度典型研究内容及学术发文状况做研究。

  我们以美国来看,AI是社会计算的基础,美国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

  学术研究上,美国学者聚焦于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数据融合”兼具“预测性与可解释性”以及数据驱动社会计算三个方面。

  此外,发文数量上,美、中、德、英、日五国均呈现出三阶段特点:在萌芽期发文数量较少,每年年发文量较为稳定;在形成期:发文量较上一阶段有所增长,数量相对较多;在成长期:传统意义社会计算发文量会降低,社会计算+发文数量上升。能够准确的看出,社会计算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性,已然浮现转型趋势。

  目前,社会计算国内外发展状况不完全一样。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美两国来看:发展状况上,美国起步时间较早,前期发展迅猛;中国后发制人,起步较晚,后期势头强劲,近年来有赶超趋势。

  发展优势上,美国学说具有一定代表性,掌握一定的高精尖技术,为社会计算发展提供支撑;中国得天独厚的治理体系和国情优势、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为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提供沃土。

  发展劣势上,美国社会制度自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中国人才储备不足,未形成完整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总的来看,各国政府均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支持社会计算的发展。目前,传统意义的社会计算呈现下降趋势,社会计算新内涵层出不穷,相关领域开始转型。

  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计算发展状况。我们从国家战略支持、中国发展优势、中国学者研究和中国发文状况四个方面做阐述。

  首先是国家战略与政策和支持。科学技术是社会计算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数字化的经济是数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的祖国重视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的经济为主线和落脚点,出台了系列战略、政策支撑社会计算的发展,积累了社会计算在我们国家发展独有的社会场景优势和数据优势。

  首先,我国具有高渗透率的互联网和规模庞大的网民数量,他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国家社会计算发展得天独厚的社会场景优势。其次,我国起步较早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果,也为社会计算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同时东数西算工程让我国基础设施实现空间动态布局优化,进一步积累了社会计算在我们国家发展的数据优势。

  我国学者的研究独具特色,主要聚焦于社会计算中国化、本土化的研究,这是社会计算在中国发展壮大,乃至根植于我国本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计算的学术基础。其次,我们关注“范式化”与“学科化”研究,这是社会计算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我们关注以复杂系统等为代表的社会计算研究,这是我们国家社会计算研究起步较早的内容。

  文献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对学术研究的量化评价,也能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应学科的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国家社会计算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在学科化、范式化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文数量的趋势上,与国际发展的新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发文呈现出三阶段的特点,也呈现出向新兴领域转型的趋势。

  社会计算研究的转型,是数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社会建设的必然结果;同时,社会计算转型随之产生的新的学科,也将指导或服务社会转型,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加速数字化进程。

  当下,社会计算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上,统筹国内国际、兼顾技术应用和社会发展。

  中国在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基础的背景下,未来面向数字社会、智能社会的社会计算必有长足的发展。

  社会计算的逐步发展,需要积极寻求改变,应当充分的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形成新的方法论体系,寻求不同于传统的四大科学研究范式的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我国范式转型的基础主要包含数字化的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口红利特别是人才红利的优势,以及新基建所带来的机遇。

  首先,数字化的经济蒸蒸日上。近年来,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获得了高速蒸蒸日上。统计显示,2017 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占 GDP 比重达 32.9%。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时,就迎来了信息化。“四化同步”成为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其次,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优势突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相比美国更年轻、更移动,中国用户网购更频繁,数字内容付费意愿亦快速提升,并日趋多元。最后,新基建带来的机遇。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基建”概念首次被提出,会议明确了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数字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计算积累了范式转型的基础;社会计算转型带来的系列改变,也将反作用于数字社会建设,助力社会重构和转型。

  在新基建和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基于数据基础设施的数字社会正在形成,我们大家可以将其描述为一个七层体系。具体来看,最基础是数据基础设施,即当下新基建所支持构建的社会基础设施;在此之上,将形成去中心化的计算体系,支持数字社会形成(如数字货币、数字政府、数字央行等),包括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体系;居于中间层的将是空间计算,完成数字社会的空间语义形成和映射,实现现实社会与数字社会的孪生与共建;最顶层是社会计算层,基于此构建出满足未来需要的数字社会的内容。

  一个学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基础方法的支撑,如微积分之于数学,牛顿定律之于物理。报告试图找寻可以充当社会计算学科”微积分“的基础——四大基础方法。

  此外,万物互联、数字化社会形成的背景下,社会计算最终将应用于数字社会。因此,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据此提出八大前沿方向,并将八大前沿方向总结为四个构建和四个体系,进而构建了助力数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4+8”的完整体系。

  陈寅恪先生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对社会计算发展和智能社会形成而言,发掘数字社会中的“新材料”,讨论其应用上带来的“新问题”,并开拓“新方法”至关重要。

  在八大前沿动向中,数据治理是极为关键的一项。数据作为我国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之一,将面临隐私、垄断、公平、透明等刻不容缓的问题,对它进行相对有效的数据治理势在必行。数据治理的目标是在兼顾各方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前提下,发挥数据价值,即实现数据价值与风险规避。而从数字社会的构成看,数据治理必须放在数据生态的范畴内加以讨论,由此我们提出数字社会四个层次的治理体系,即:以隐私为核心的数据层治理、以公平为核心的算法层治理、以垄断为核心的应用层(平台层)治理和以透明为核心的生态层治理。最近国家颁布的《数据安全保护法》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为数据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开启了数据治理元年。但“两法”其实是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加以考虑,本质上是数据层的治理体系,我们未来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扩展这一治理体系,使之能适应算法层、平台层、生态层治理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数字社会新秩序体系的构建,并在国际数据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方案。

  积极主动寻求数据治理让数据面临的隐私、公平、垄断和透明问题得以缓解;而数据智能方法则为数据生态赋能,让数据从“可用”到“有用”、“好用”。数据智能方法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即:从历史中找规律:从离线的、长期存储的历史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行日常社会与复杂系统的模拟仿真;从现实中实时数据中找异常:从在线的、实时系统中寻找非正常现象,如新冠疫情的应对;将规律与异常相结合形成管理体系:我们应系统地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管理机制,以数据智能支撑现实问题解决,助力数字社会建设。

  总体来看,为了应对数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挑战,社会计算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范式转型。社会计算将在四个基础(空间、数据、智能、系统)方法的支撑下, 向八个方向(四个构建+四个体系)发展。社会计算的跨学科优势将在数字化社会转型中大放异彩,形成新的方法论体系,解决数字社会构建和转型的现实问题,最终助力数字社会转型与重构,加速智能化社会进程。

  最后结合社会计算领域本身的“社会+技术”特点,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推动社会计算的发展。

  第一,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材料,探索新方法。在万物互联、数字社会形成的背景中,发现数字社会转型中的新问题,找出研究所需的新材料,探索支撑转型的新方法是社会计算的必由路径,也是数字化社会转型对社会计算的新要求。

  第二,促成研究范式转变,树立交叉学科典范。数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的方法体系在特定场景中存在短板。我们一定要通过学科交叉,促成社会计算研究范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计算的方法论革新,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

  第三,加强社会计算的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我们要加强自身人才教育培训,将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针对数字化社会、智能化社会建设所需,建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以专业相关知识为领域背景、以方法论作为基础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第四,我们呼唤,要建立有仁、有信、有情的学术共同体。从而助力一个充满人性、有温度、有仁、有信和有情的数字社会乃至智能社会的构建!

  新时期,社会计算发展与数字社会转型和重构有了新的内涵,二者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数字社会的发展、转型和重构为社会计算发展提供良机,社会计算的发展与研究范式转型也将从多重维度促进和加速数字社会的转型与重构。

  为了更好理解社会计算的发展和转型趋势,我们在报告附录部分补充了相关领域文献、相关学科发展和我国学科设置的详细分析。

  此次《中国社会计算发展报告》发布就到这里,更多详细的内容欢迎各位阅读我们的报告并为我们的报告给予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