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 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发布时间: 2024-03-10 来源:智能计算领域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中国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信号。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加快发展建言献策。他们建议,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同时要加强监管,重视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业内认为,“人工智能+”就是“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把AI有效应用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当前,中国正在抢抓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市场上各类模型也层出不穷。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跟社会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在颠覆式创新和前瞻式创新上形成突破,这些优势都使得在新一轮通用AI竞争中,中国有信心快速跟进。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董事长曹志安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能够充分放大和提升各类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效助力传统产业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有力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

  他举例称,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特点,哈电集团锚定智慧电厂的需求,推进装备产品智能化迭代升级,通过、大模型、AI技术赋能传统发电装备产品,给产品加装智慧大脑,更好地实现装备可靠、可控、可视,不断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金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全方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可控可信的安全防护体系,充分的发挥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比较全面的AI产业支撑体系。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公司数达4482家。AI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致划分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算力是AI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告诉第一财经,各级政府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从算力支持、场景开放、技术突破、产品生态等方面鼓励大模型发展。但现阶段算力资源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场景开放不够、应用部署成本高、模型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对行业大模型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

  张志勇建议,应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能力,提升行业数据供给水平,加快创新应用场景建设,降低应用部署成本,加强模型,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和人才教育培训。要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政策引导、品牌推广、行业采购等层面加大对国产硬件的支持力度,推进AI深度学习框架、AI硬件计算百分之百国产化。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表示,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有时几乎能以假乱真,但其中信息的可信度可能会给社会安全带来一些风险。在人工智能快速的提升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之“盾”,拉紧人工智能的“缰绳”。

  对此,闵卫东建议,要在研发及商业应用等阶段,加强技术方法来防范和鉴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内容风险;应由法律和法规进行底线性保障,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的机构;此外,需加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国际合作,通过相关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对开发及应用作出统一规范。

  刘庆峰建议,制定国家《通用AI发展规划》,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AI发展。“我们要正视差距,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主战场’,从国家层面聚焦资源加快追赶;同时,系统性构建通用AI生态和应用,打造综合优势。”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也提到,当前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存在法律和法规效力层级不高、监督管理的机构监管竞合、监管真空或失焦、用户权利难以充分救济等问题,可从健全算法综合治理体系、优化监管工具、加强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着手完善。